2025年-2027年是我国“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”。儿科医生作为儿童健康的“守门人”配资学习网,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。在技术与人文的交汇点上,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三位儿科医生用独特方式诠释着医者仁心,在病房、诊室、患者家庭、科研、国际交流的多维战场守护生命奇迹。在医师节来临之际,让我们走进这些托起生命曙光的医者世界。
沈振宇:
儿科医生的双重治愈
“挂儿科其实是挂了两个号”
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消化营养专科的诊室里,儿科副主任沈振宇医生的桌上总是摆着两样东西:让孩子开心的玩具和为家长擦泪的纸巾。看似普通的物品,却承载着这位儿科医生“医人更医心”的诊疗哲学。
每天出诊,沈振宇要接诊20来个营养不良的孩子,患儿大多对多种食物过敏,家长带着他们辗转求医;有些孩子消化不良问题严重,家长的手机相册里全是标着日期的粪便照片;还有一些肠绞痛的患儿,从凌晨哭到天亮,全家跟着失眠……
“挂儿科,其实是挂了两个号,”沈振宇开玩笑地说,“一个解决孩子的疾病,一个帮助家长学会护理技术和调节情绪。”在他看来,治疗儿童疾病不仅是医学问题,更是对一个家庭进行心理支持的系统工程。在工作之外,他还专门自学了两年心理学。
一位对多种食物过敏、营养不良、反复血便的患儿让沈振宇印象深刻。孩子每月都在发烧感冒,虚弱不堪。当外地赶来的家长在诊室里崩溃到想要放弃时,沈医生对他们说了这样一段话:“每个人成长中都会面对许多困境,能支撑你带着孩子走到今天,一定是源于你内在的力量。我希望你能调动这种力量,我们一起面对,你和孩子可能就会迎来转机。”
在沈振宇团队精心治疗下,这个每月坐高铁来复查的孩子逐渐能接受多种食物,感冒、发烧、感染频率降低,体重、身高明显增长。更令人动容的是,孩子还给沈振宇留下了自己最爱的玩具:“沈伯伯,我长大了要坐你这个位置,给很多小朋友看病,让他们都能吃鸡蛋、肉和螃蟹。这个玩具留给其他生病的小朋友,他们看到一定会很开心。”
还有一位两岁多的便秘患儿因恐惧排便经常拉裤子,时常遭到奶奶的批评和责骂。沈振宇向孩子父母给出了建议:“用药是一方面,关键要让孩子觉得排便是快乐的事。”他叮嘱家长:“你作为家长,要保护好孩子,可以让老人批评你,你要做的就是鼓励孩子。”话音刚落,一直躲在家长后面的患儿竟主动走过来拥抱沈振宇。
“儿科医生经常能收到孩子们最真挚的感恩,这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。”他也呼吁社会,在关爱儿童健康的同时,也要加强对儿科医生的理解。
“抽血、灌肠对医生是常规操作,但孩子对这些操作是非常恐惧的,可能给他们留下心理创伤。我们会在不耽误病程的前提下,尽量减少有创检查。这也需要家长的理解,我们不能实现所有的疾病一次性就能看好、治好,但会通过多几次的观察,为孩子实现更精准的诊断。”
黄礼彬:
一幅儿童画背后的温暖故事
他把小患者培养成医生“小助手”
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副主任黄礼彬的办公室里,珍藏着一幅特别的儿童画——画上有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猫,这是8岁的白血病患儿涛涛(化名)在住院期间送给他的礼物。如今已经14岁的涛涛,每年复查时都会骄傲地向黄礼彬汇报自己的成长点滴。
黄礼彬记得涛涛刚入院时的危急情景,也记得这个孩子面对接近20次腰椎穿刺的恐惧。为了帮助涛涛克服恐惧,黄礼彬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:让涛涛担任腰椎穿刺术的“小助手”,在医生指导下帮忙为其他小朋友摆体位,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同龄人。就这样,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,涛涛笔下的小猫成为了他和黄礼彬之间深厚情谊的见证。
这份医患情缘的种子,早在2001年就已埋下。当时还是医学生的黄礼彬在医院做志愿者时,被病房里孩子们纯真的笑容深深打动。两年后的一次生死救援,更坚定了他投身儿科事业的决心。那是一个不眠之夜,他与带教老师通宵抢救一名感染性休克的患儿,当看到奄奄一息的孩子次日清晨竟能坐起来吃饭时,他真切感受到:“孩子们强大的生命力总能创造奇迹,只要及时救治,希望就在眼前。”
“总有人问我,当儿科医生给自己带来了什么。每天孩子们都在用坚强的笑容点亮我,用纯真的勇气点燃我,他们也在治愈着我作为医者的心。二十多年过去了,我依然愿意做那个在病房里陪他们等天亮的人。”
但黄礼彬也深知,医学奇迹往往要与现实困境搏斗。2008年以前,白血病儿童的标准治疗方法的治愈率约80%,但费用高达十余万元,很多家庭因无力承担而被迫放弃。为此,他的老师专门为经济困难家庭设计了“经济方案”——虽然治愈率降至60%左右,但费用可以控制在3万-4万元,挽救了部分经济困难的家庭。这是一种理念:“不是最先进的方案才叫好,适合这个家庭的治疗才是最优解。”近三年来,他与团队还联动各类慈善组织,为200名患儿筹得200余万元救助金,帮助减轻患儿家庭负担。
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,黄礼彬和团队不断拓展着生命的可能性。他提起一位13岁的高危白血病女孩,虽然疾病已经治愈,但因骨髓移植导致卵巢功能丧失。如今,他们引入的卵巢组织冻存技术,让这类患儿未来有三分之二的概率能够圆母亲梦。“看到医学发展能给孩子们带来更多可能,这就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。”
唐燕来:
啃下儿童脑瘤治疗“硬骨头”
让患儿从轮椅奔向新生
当轮椅上的小患者童童(化名)被父母推进儿科医生唐燕来的诊室时,他的心立刻被揪紧了——童童的室管膜瘤再次复发,四肢颤抖、无法行走,嘴角挂着口水,已经无法自主进食。“北京、上海的专家都说没办法了,可孩子才9岁啊……”家长哽咽地说。
复发室管膜瘤是儿童脑瘤中的“硬骨头”。童童已在外院经历两次开颅手术、放疗和10个疗程的化疗。面对常规治疗手段用尽的困境,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迅速启动。唐燕来邀请神经外科、放疗科、影像科、病理科等多学科团队会诊,但结论令人沉重:肿瘤已侵犯脑干,已不适合手术或放疗。
唐燕来教授没有放弃,他利用参与国际儿童脑瘤项目机会,与国际专家讨论,决定给童童检测耐药靶点,再确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。结果显示,是由于特定基因突变导致了患儿对传统治疗耐药。“找到靶点就像拿到了钥匙!”在与家长充分沟通后,唐燕来团队决定启用靶向治疗。
令人惊喜的是,用药仅一个月后,原本被预言“生命倒计时”的童童竟奔跑着走进唐燕来教授的诊室,还叫着他的名字。而且,童童已经可以自己写字、吃饭、洗澡。
奇迹背后,是儿童脑瘤诊疗的现实困境。脑肿瘤是儿童/青少年时期最二大常见的肿瘤,在恶性疾病中的发病率仅次于白血病。然而,由于病种复杂、病情难治、治疗全过程需要多学科密切协作,导致了全国专职诊疗脑瘤的儿科医生极少。“每个患儿背后都是破碎的家庭,我们不能转身离开。”在医院的支持下,唐燕来赴海外专门学习儿童脑瘤的诊疗,希望学成归来为儿童脑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采写:南都N视频记者 王诗琪 通讯员 章智琦配资学习网
恒信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